close

政大另類教育全球經驗研究──回顧與分享 (2015-07-01)
line

  政大教育系「另類教育全球經驗研究」課程於6月23日結束。在馮老師的引導之下,同學們深度研究各相關議題,並回顧本學期的所有活動及演講,完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期末專題報告,為課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line

  政大教育系「另類教育全球經驗研究」課程於6月23日結束,當天馮老師與同學討論生態村的議題「生態村其實就是一所另類學校」,以及探究生態村之L.O.V.E. (Living Oneness: Vast Evolution)的內涵;並且在課程的最後,同學們撰寫期末專題報告展現學期學習之成果──經由課堂演講分享,以及移地研究、參訪實驗學校之洗禮,進而深度思考有關台灣當前的教育議題。

  國貿系三年級陳昱達同學選定「孩子的書屋與社區照顧」為主題,一開始的研究動機是源於曾閱讀台大教授駱明慶的一篇文章〈誰是台大學生?〉,以及思考到自己身為政大學生也發現,台、政的學生大多數家庭背景較好、高社經地位居多;相對而言,中低收入戶家庭出身的學生比例相對之下是非常少的。理解這樣不公平的現象,加上陳同學本身是台東人,也接觸過創辦人陳俊朗先生的講座,種種因素之下而影響他去深入探討書屋的運作。他說,孩子的書屋主要是在做課後輔導及課後照顧:課後輔導部分主要是用比較簡單的教學方式去補強學校中的學習進度;而課後照顧就是讓一些孩子能夠待在書屋裡面,有時會設計課外活動,並且提供晚餐等的關懷照顧。許多社區的孩子一同聚集,大家一起聊天、一起歡笑、一起學習,孩子的書屋為孩子們創造了一個讓未來充滿可能與夢想的空間。

  而社會系四年級王淨同學選擇「從達觀國小轉型思考民族教育」為題材,從自己和家人學習說客語的經驗,進而思考到原住民族語言、文化流失的問題。在實驗教育三法通過之後,給予教育更多的彈性與思考的面向,原住民地區的學校同時也對此發展出不同的展望,原住民實驗小學的討論更是沸沸揚揚。達觀國小在課程的設計中,添入泰雅族的元素,並結合社區力量完成文化的保存,希望學習紐西蘭毛利族的「語言巢」方式來復興泰雅文化;透過族語、華語雙語教學、課綱泰雅化、部落參與及多元發展(例如學習攝影),達成民族教育的願景。而在最後她期望,未來不只是在原住民教育這一塊,過去像在客語教育中也曾有屏東縣豐田國小首先嘗試沉浸式客語教學,當時學童的客語聽說能力提升,並且未有影響課業的情況出現。有鑒於達觀國小經驗的成功,以及看見台灣民族教育的發展,相信客語實驗小學的誕生亦指日可待。

  另外語言所二年級的陳婉其同學所選的主題為「另類教育不另類」。陳同學擁有在華德福教育機構教學的經驗,目前在體制內課後學習中心擔任英文老師,同時擁有體制內外的經驗讓陳同學認為,評量學生的方式不應該只有考試,這太過單一,而且,體制內孩子其實更需要擁有像體制外老師那樣的照顧。因此,有一個問題慢慢浮現在陳同學的思考中:一個好的教育,一定要分體制內或體制外嗎?難道在體制內,老師不能做出專業的教學嗎?陳同學研究對象為跨體制的老師:有體制內的經驗,現在在體制外學校教學,那麼他們的教學信念有什麼改變呢?陳同學訪談一位甯老師,他曾在體制內國中教英文,現在宜蘭人文中學任教。這位老師分享他的經驗,給予陳同學很大的提醒:在體制內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這個教育理念是:發現學生的需要,並且滿足學生的需要,學生本位的教學模式。這個教育理念,並不是只有體制外學生,或是另類學校學生才能享有的權利,而是每一個受教的孩子應當享有的權利。這樣的提醒與感動讓陳同學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希望將來自己可以在體制內學校,帶出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經驗。

  無論是上述所提到孩子的書屋、達觀國小、以及華德福英語教育,或是曾經同學在課堂內所接觸的道禾實驗中小學、宜蘭慈心華德福;種籽實小校長、以及赤皮仔共學團體等等講者之經驗分享,課堂中充滿知性的對話與討論,都給予同學一個機會進而去思考教育的本質,並從中獲得許多珍貴的體會。


撰文/曾韻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另類教育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