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王秀杉

    台灣另類教育學會一年一度的研討會於2016年1月23日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院圓滿結束。此次的研討會主題為「守護地球、福留子孫---台灣實驗教育新願景」,為了配合此次的研討會的宗旨之一即探討全球生態學校(Eco School)的發展意義,學會邀請了來自國立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的許宏儒助理教授來主講一場名為「歐洲生態社區與生態學校見聞---以Freinet教育學思想與實踐為焦點」的主題演講,並且邀請了六所另類學校/機構來一起共襄盛舉,以期這些另類學校/機構的辦學經驗能夠持續與十二年國教理想進行對話,這六所另類學校/機構分別是苗栗縣卓蘭鎮全人實驗高級中學、道禾實驗學校、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教育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國中小學、臺中市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機構、教育曠野,以及臺中市海聲華德福教育機構。為了讓此次的研討會有個完整的文字記錄,本文試圖呈現研討會每個場次的重點內容與精彩的「畫面」,以讓與會者重新回到現場再度回味一番,同時也讓未參與者一起來「體驗」此次研討會的精彩。

主題演講:歐洲生態社區與生態學校見聞---以Freinet教育學思想與實踐為焦點  

許宏儒助理教授

2016研討會

    主講人許宏儒助理教授分享他在法國的Freinet學校為期二至三年時間之間的實地觀察經驗。目前法國共有23所Freinet學校是公立的,並且有好幾千間運用Freinet教學法的班級。Celestin Freinet(佛賀內,1896-1966)是一位畢業於師專的一位小學老師,由他發起的Freinet運動帶動了法國的教育改革,並且最後影響了法國政府去蓋這樣子的學校。Freinet是一位另類的老師,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那個年代裡,他就非常不喜歡傳統制式的教學方法。他從改變自己教室裡的教學方法開始,逐漸影響了其學校周邊的一些學校,再慢慢地影響了全法國。

    許教授指出,一般人普遍上對另類學校有著一些迷思如另類學校都是貴族學校、另類教育讓學生無法在大考中競爭、另類學校的課堂秩序是失序的等等。然而,法國的Freinet學校卻全數是公立學校,一些Freinet學校甚至還建立在教育優先區。Freinet學校的畢業生有些成為了教授、Freinet教師、督學、教育部官員、舞蹈家、雕刻家、自由創作者等等。同時,在Freinet學校裡,尤其是在新移民區、偏遠地區或者文化不利地區的Freinet學校裡,其發生學校暴力事件的比例是法國最低。

     許教授進一步說明,Freinet教育學體現的是生態村的精神。他以他所觀察到的教學現場實例來支持他的觀點,即Freinet教育學體現的是「參贊化育」的精神。在Freinet學校裡,其教育圖像是「寧靜自主」、「協同合作」與「樂活共生」。從他所分享的例子當中,也可以看到Freinet學校是一個生活與學習的中心,並且奠基於機體論/整體論的世界觀。許教授總結,未來的教育須對「參贊化育」有所實踐,因為這是對於人類文明危機的一種積極性出路。

苗栗縣卓蘭鎮全人實驗高級中學:「從全人登山探險教育與畢業製作,談自由民主教育的核心理念」  

呂忠翰老師(阿果)、鄭同僚老師、陳孟飛老師

2016研討會

    「我認為的『戶外』是,我們不需要教他太多技巧,或者是太多書本上的知識。只要把他『丟進去』,他就會跟它對話,他就會透過跟大自然的互動中去產生一些興趣、動力,或是一些能量。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是重要的。」全人中學的探險教育教練呂忠翰老師(阿果)如此說道。

    登山探險教育與畢業製作是全人中學這二十一年來的辦學特色。呂忠翰老師(阿果)表示,在這些年來,全人中學在登山探險教育方面已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他認為,戶外探險對他來說,就是直接進入現場去體驗,透過體驗,參與者就會自然而然地跟所處在的環境互動與對話,因此,他比較不會先教他的學生一些認知上的知識。阿果分享他自己的登山習慣的時候表示,當他看到了某一棵樹的時候,就會去摸摸它,一開始的時候或許不知道它是什麼樹,但他會把它當成是朋友,每一年登那一座山的時候都會去跟它打招呼,久而久之就會去認識它,去了解它怎麼會長成那個樣子。因為如此,他比較喜歡讓學生以這樣子的方式去認識大自然。他認為,跟大自然互動與對話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每一個人在跟大自然對話的時候,身上所擁有的能量或許也因人而異,而這樣子的能量或許能讓他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跨過或者度過這個困難。這樣子很「個人化」的經驗,他相信,每個人是很難以文字來形容和表達出來的。

    針對台灣近年來的學校登山活動的文化,阿果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說:“爬山不是在於攻頂,而是享受當下,體會怎麼跟自然對話。”因為如此,他常常提醒他的學生,在登山的時候,能否攻頂不是那麼的重要,最重要的是要體驗和享受登山的整個過程。

    「對我來說,山是我的朋友,我每次去山上都是跟朋友聊天。」阿果笑說。

    全人中學的教學組長陳孟飛老師補充,全人中學在五天的登山行程中,會有其中一天是「糜爛日」。他們把那一天稱為「糜爛日」是因為在那一天裡,任何人可以把自己的裝備放在山屋裡面,他可以選擇睡到自然醒,或者是早起身登旁邊的小山,或者是走走,他們覺得那是參與者可以自由運用的時間。他認為,登山不像一個觀光行程,那種「趕鴨子上架」的觀光行程,如果在其中一天參與者可以在山林裡面徜徉,或者獨處,那將會是一個跟大自然接觸的好機會。

    被詢問有關他如何看待全人中學的民主教育的時候,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他說,全人中學學生每個學期都會辦舞會,而舞會通常都會到凌晨三、四點才會結束,他的做法是先跟學生溝通,並且提醒學生與學校附近的農家溝通。如果社區裡面有人來學校投訴或者抱怨的話,他會跟學生聲明,校方不會主動向對方道歉,學生必須主動與對方溝通。但是,學校會和學生一起承擔在溝通之後所可能出現的後果,這是全人中學上上下下生活在一起的共識,學生其實也意識到他們全校就是一個「共同體」。然而,不見得每個學生因為有了這樣的覺知而特地為學校做些什麼事情。他認為,學校每一年都會有新的一屆的學生進來,這些學生在體驗「民主自由」的過程中,像是從零開始,在這過程中,未必每個人都依循著所謂的「應該參照的路」去走,因此,老師們能夠做的是,除了引導學生之外,同時也包容學生對於自身選擇的可能性。因為如此,他認為,在民主學校裡面,每個人都有「自由」,但是,這樣的「自由」或者「民主」不必然一下子達到那個所謂的「標準」,因為學生的任何一個選擇的可能性都是一種「教育的當下」。

道禾實驗學校:「華人文化與教育的下一步」  

曾國俊老師

2016研討會

 

    「我們發現,所有的東西都在指向一個字 ---『道』,指向一種更完整地看待人的全面的發展。東西方都很美,你越了解你自己、越肯定你自己、越知道你自己,你越有能力去真心地欣賞與肯定別人,而那不是偶像,不是崇拜、不是模仿。我們今天不是在談論一個議題說,是不是華人文化與教育的下一步回到了民族性,回到了我們自己的這塊土地,然後我們自己覺得我們如何,而忘卻了這個時代的進步原來是多麼地可貴。當一個人、當一個民族、當一個教育工作者,越清晰地知道他自己的土地、他自己的文化、他自己的文化的主體,他更加能夠去欣賞別人的不同。」--- 曾國俊

    道禾實驗學校的創辦人曾國俊老師認為,台灣沒有屬於自己的教育,因為目前的教育的幾個重要影響來自於全世界相對於台灣比較先進的、文明的、進步的教育改革思潮,而這些教育改革思潮再與台灣本土相結合,試圖長出適合台灣本土的教育。然而,台灣始終沒有在自己的這塊土地上,尋找到並將這塊土地所給予我們的養分實踐於我們的血液裡,例如儒釋道的哲學、琴棋書畫的美學、養生學、中醫學、武術等。因此,道禾實驗學校在這二十年來,不斷探究如何將這些文化與智慧帶入到教學現場,並轉化成為適合孩子與教育現場的養分。

    在這二十年來,道禾實驗學校依循著二十四個節氣探索到了節氣生活、節氣禮樂與節氣文化,並且依據這二十四個節氣的現代性、獨特性和未來性,去探索它的現代實踐與現代意義。在被詢問道禾實驗學校是否在推動華人自身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時候,曾國俊老師針對傳統與現代的辯證關係提出了這樣的一個說明:“傳統跟現代,如雷行走,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就是你把後腳跟踩穩,那個叫作對自己的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理解,或者核心價值的探索,但你一腳必須踏出去,就是走出我們這一代人的現代性、獨特性與未來性,所以我從來沒有去想過,我會再回到周朝或者是任何一個朝代。雖然那個朝代曾經給了我現在這麼多的養分,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夠走出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有的新的詮釋、新的「利用」、新的「活出來」。”

    何謂「道」?道禾實驗學校如何將東方的「智慧」融入於教學之中?對此,曾國俊老師進一步說明:“我們知道我們的環境場域之中,我們的課程活動中,在一座山之中如何帶孩子去看到當下的呼吸與自己。我們在一個農耕之中,我們知道原來退一步是向前。我們在登山之中,原來轉彎處是留白處,留白處最美,你可以回望。我們今天所有的課改綱中,它不叫「下課」,它叫「留白」,因為在「留白」中見主體,「下課」則是相對於「上課」。我們東西方在思索我們的生命哲學、在思索我們看待空間物體的時候,所有的事情,它有它一個獨特的觀點,但這個觀點有屬於我們這塊土地的倫理,有屬於我們的家庭倫理,我們的所有東西都在裡頭,那這個裡面其實是一種智慧,這個智慧也趨向於「道」。”

    目前,道禾實驗學校所推廣的節氣飲食教育與節氣建築已經影響了台灣社會。2017年,該校將出版一本有關該校這二十年來的「搬家史」與點點滴滴的書籍。

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教育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國中小學:「環境藝術與環境教育」

鄭意弘老師

2016研討會

    「當每個人的靈魂映照出社群整體的樣貌,而社群活出每個靈魂的力量時,健康的社群就已形成。」--- Rudolf Steiner

    為了全面落實人智學的「三元性社會」理念,即經濟物質生活方面的博愛、文化精神生活的自由以及政治制度活動的平等,宜蘭縣立慈心華德福教育高級中等學校附設國中小學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這樣的一個願景---以學校作為健康社群的種子,而為了讓這個願景得以實現,該校的夢想是要不斷地為孩子找尋更多可信任的大人,過質樸的日子以及為孩子做對的小小事,守護孩子自在成長。

    鄭意弘老師向與會者分享該校在這二十多年來從幼兒園、小學、國中到高中的發展歷程。他說,學校一直以來都依據孩子的需求來規劃校園環境,因為他們想要營造一個自然、自在,讓孩子可以活動的空間。為了讓孩子可以「自由遊戲」,學校營造出能夠成為孩子的「感官花園」的校園環境,讓孩子悠遊地坐臥於「大自然中的小自然」。在校園場域的生活美育方面,教師和家長長期以來一起創造教育空間的美感,如一起彩繪廊道與墻壁等。

    鄭意弘老師也分享了該校高中部於蘇澳國中的校舍的翻修歷程。在2014年的暑假,他們將之稱為「慈心高中舊校舍整修再生藝術勞動假期」,而在那一年的暑假,所有的家長、老師和學生都來學校當志工,一起活化被閒置的老舊教室,並賦予這個空間新的美學。在這為時71天,累積了700人次的集體創作中,他們成功賦予了這些塵封已久的老舊教室一個新的意義。在他們的集體努力之下,他們將舊窗框改裝成圖書館裡的書架,舊門板也變成了新的休憩座椅,很多舊物在他們的創作之下也換上了新裝。

    在被詢問有關對於人智學的看法的時候,鄭意弘老師如此說道:“我相信人智學對我們來說都還是在一個辯證和感受的階段,我們試著去讀它、感受它,在生活裡面跟孩子工作。對我來說,它不是聖旨,而是成為一種工具來促使我去反省,來看看它是否可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台灣另類教育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